学习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
 
 

《细讲弟子规》第21集课程复讲

杨爱蓉学长

  
提纲:
1. 如何教导孩子接电话的礼仪? 
2.谨言慎行要从哪里做起? 
3.弟子规中的“谨”可以训练一个人的哪些能力? 
4.“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做到?历史上有什么例子? 
5.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6.为什么说爱惜身体也是力行孝道? 
7.为什么要养成整洁的习惯?如何养成? 
8.为什么仪容要端庄?  
如何教导孩子接电话的礼仪?
接电话看起来是一件小事,但是却是非常有学问的,它体现的也是一个人基本的行为礼仪。我们的小孩子会不会接电话?往往多半是拿起来电话来:“喂! 你找谁?他不在”然后砰地一声就把电话挂掉了。这样打电话会感觉怎么样呢?肯定是觉得自己很不受欢迎的样子,最重要的还会觉得这个孩子缺乏教养。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一定要教给孩子打电话的礼仪。电话拿起来,有礼貌地问:“喂,我叫某某名字(把名字报出来),请问您找谁?”如果是找爸爸,那就说:“那您请等一下,我去叫爸爸。”如果爸爸不在那么就要说:“对不起,现在我爸爸不在,请问您是哪一位?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他吗?”。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挂电话的时候,一定要等长辈先把电话挂了自己才挂。因为有可能长辈有可能又想到什么事情需要跟我们讲,如果我们立刻就挂掉电话,长辈一定觉得这个孩子一定很不想接我的电话。

谨言慎行要从哪里做起?
第三单元是讲“谨”的,我们一言一行都要做到谨慎。在生活中谨慎可以避免很多错误,甚至是避免遭难,所以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有一个故事说的就是说话不谨慎导致的后果:有一个人请几位朋友吃饭,可是有一位朋友还没有来。他就说:“该来的还没来!”来了的朋友就想:那我是不该来的吗?所以有一位就告辞了。他又说:“不该走的走了!”还坐在那里的朋友就想:那我是该走的吗?所以也起身告辞了。呵呵,可见说话谨慎的重要性。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都要建立凡事谨慎的态度,才不会在不知不觉中得罪了朋友都不知道。

弟子规中的“谨”可以训练一个人的哪些能力?
弟子规的“谨”提升孩子三方面的能力:首先是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其次是提高他们的生活能力。第三是培养他们的做事的能力。《弟子规》里“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这样的句子就是在培养孩子的自制力。让孩子能够从小养成早起的习惯和珍惜时间的态度。这就是对他自制力的一个培养。“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虽然只是讲让我们把衣服和帽子放好,但是就是在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只有孩子具备了这样的生活能力,他的生活才不会是乱七八糟,才会井然有序。现在的孩子在生活能力方面真的是很需要加强,往往很多家长雇佣保姆把家里的活都做完了。还有很多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干,使他完全丧失了生活的能力,将来他成家立业了又要怎么办呢?我们能帮助他们干一辈子吗?我们应当把孩子应当做的还给他们,把他们应当尽的本分交还给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有一个圆满的人生。再说第三方面做事的能力。《弟子规》讲“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事非宜,勿轻诺;茍轻诺,进退错”,这就是在培养孩子做事的能力。不能太匆忙,不要怕困难,不要轻视问题,不要轻易给出承诺否则就会把自己陷入两难的境地。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如何做到?历史上有什么例子? 
中国的圣贤最重视的就是光阴。我们最熟悉的话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古人都是很珍惜时间的,例如司马光,他完成了一部巨著——《资治通鉴》。他为了怕自己睡太多,就做了一个圆形的枕头。这样的枕头是很不好睡的,一不小心就会滑下来。这样醒了之后他就会马上投入工作,就是这样完成了《资治通鉴》。我们可以体会古人是多么珍惜时间。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动力呢?就是为了要造福国家,造福子孙后代。就是因为这样的志向他才能这样的珍惜时间用功努力地去做。而我们只要肯认真地去读这一本书也一定会少犯很多错误,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平顺。
     王阳明先生曾经提到:“志不立,何以成事。”要珍惜时间,首先还是要先立志。只有当我们有了真正的志向之后才会很好地去珍惜时间。人生实在是很短暂的,想想父母、兄弟、朋友对我们的恩德,我们才会知道要好好去努力回报他们进而去回报社会。用这个短暂的人生去做一些利益社会的事情才会赋予我们的生命真正的价值!而人往往会忽略时间,总是想着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就会不知不觉地浪费掉很多的时间。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一个人从生下来只有一件事没有停过,哪一件事?就是从生下来就一直往死亡的大路迈进,从没有停过。那么想一想我们还有多少事没有做?那么我们就会有紧迫感了。所以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开智能。把时间更多地用在学习和充实自己上,我们才能具备一定的能力去回报社会。

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我们有了珍惜时间的态度之后就可以培养孩子了。有一个家长是这样教育他的孩子的:他拿出一根八寸长的木棍。对着孩子说:“这一根木棍就是我们的人生,八寸代表你可以活八十岁。你二十岁以前都是受到父母长辈的照顾,不能有所帮助,所以要砍掉。”然后抡起斧头就砍了下去。然后他又说:“那您六十岁以后,年老体衰,对家庭、社会也贡献也不大,所以也要砍掉。”接着就砍下去。父亲接着把剩下的木棍分成三份说:“你每一天睡觉就要浪费掉三分之一的时间,所以也要砍。”孩子开始有点紧张了。父亲接着又说:“你还要洗澡、吃饭一大堆的事情,又占去很多时间,所以也要砍掉!”这时,他的孩子说:“爸爸,您别砍了,我知道了。”可是父亲马上又说:“还有啊,你还有很多时候要生病,所以时间都浪费在病床上了。”他儿子拉住他说:“爸爸,我以后不浪费时间了!”确实引导孩子是要有方法的,这样直观地告诉他,他就会很明白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多少时间。还有一个例子,有一个孩子有一天迟到了。他妈妈就给老师电话,要求老师一定要严厉地批评他。这样的家长多不多见?我觉得这样的家长是很有智慧的!凡事都要慎于始!他们老师也很有智慧就配合了家长,对孩子进行了批评。当然孩子回到家一定是很难过的。这个时候我们要不要走过去再把他臭骂一顿?不用,我们就帮助他找方法解决,使他下次不会再迟到就好。所以孩子找来了闹钟,调好了时间,我们帮忙检查一下。这样这个孩子就从此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一个人要如何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首先是要立志,然后是有所计划、有所规划地把孩子教好。我们还要少讲一些无关紧要的话,有的时候啊,话匣子一打开,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很浪费时间。所以啊“话所多,不如少”,我们就好好利用这些时间来学习就好。

为什么说爱惜身体就是力行孝道?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经文是:“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则净手”这是说一个人应该具备的一些良好的身体习惯。因为我们的身体都是 父母给的,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保护好我们的身体,不让父母为了我们操心。《孝经》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也讲:“身有伤,贻亲忧。”爱护好我们的身体也就是孝顺父母的表现。孔子曾经在《论语》里讲过:“父母为其疾之忧。”父母最担心的就是我们会生病。当然这个“疾”也可以当坏毛病看,我们一旦有了坏毛病就会“德有伤,贻亲羞”,所以我们要爱整洁,这样身体就不容易生病,当然我们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规范,不让父母为我们担心。我们总是能够保持衣着整洁,做事都谨慎,说话都很谨慎,别人自然会尊重我们,我们的父母也就会觉得很放心了。

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晨必盥,兼漱口”是说我们早上起来要洗脸漱口,这是保持良好的口气的方法。如果我们有口气,在人际交往中就一定会遇到困难,别人都不喜欢和你说哈啊。而一个小朋友如果口气不好,那么他在他的人际交往中也会遇到困难。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吃宵夜,要知道吃宵夜的人口臭的病发率是很高的。晚上很晚了吃下去的那些大鱼大肉和海产品放在胃里难以消化,发酸发臭,就会让我们的口臭。而且这些毒素还会在全身循环,影响我们的健康,这个是我们一定要注意到的。
“便溺回,则净手”就是上完厕所一定要洗手,因为我们要用手拿东西吃,如果手上有细菌就会吃到肚子里引起疾病。还有吃东西以前我们也一定要注意洗手。这些小的细节都要给孩子讲到,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自己的行为也要注意,有的家长数钱的时候就会把手指弄到嘴里舔一舔,这样是很不卫生的,孩子也会学我们的样子这样做,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需要很谨慎才行。

为什么仪容要端庄?
这一段的经文是:“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说的是我们的仪容要端正。如果我们在公众场合扣子都没有扣好,会带给别人什么样的感受呢?古人说要三正:第一是帽子要正,第二是裤带要正,第三是鞋带要正。试想做到了这些的人一定会受到别人的尊敬。春秋时代有一个人叫赵宣子,他是晋国的大臣。他的国君晋灵公年纪不大,还小,很不听话。他经常劝谏他的国君。哪知道国君对他不满竟然排了杀手去杀死他。这个杀手叫鉏麑,他准备在早朝前去杀死赵宣子于是潜入他的家中。一看赵宣子已经早早起来穿好朝服正襟危坐在那里闭目养神。鉏麑看到他如此的威仪心想他一定是一位忠心的大臣,做事一定是非常认真的。我不能杀了他,杀了他,我就不忠了。可是假如不杀死他,我又有负于国君的信任。于是他就撞槐树自尽了。从这个故事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人如果仪容端正就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而赵宣子正是由于这一的态度救回了自己的一条命。

 
 
感恩学长的分享!
注: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

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
   《礼记·学记》曰“相观而善”,善学者是“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这样才能受益。
   

返回  

 
 

弟子规线装书

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深圳弟子规公益网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